1人抢救无效去世2人仍在治疗!自行捕捉蟾蜍后聚餐食用,悲剧发生了……

谈到蟾蜍,有些人可能避之不及,而有些人,可能选择“冒险”尝尝它的味道。

据媒体报道,10月13日晚,海南文昌市文城镇一名村民在自家开的饭店中和两名朋友一起饮酒吃饭,并烹食了他们自行捕捉的蟾蜍。

随后,三人均出现腹痛、上吐下泻等食物中毒症状,送医后其中一人救治无效去世,另两人目前仍在就医治疗。

据了解,蟾蜍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之一,可用作药用,但直接食用容易引发悲剧。

潇湘晨报记者梳理发现,食用蟾蜍中毒、致死的案例并不罕见。2018年,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就曾披露一起,个人捕捉并食用蟾蜍而造成家庭聚餐5人集体中毒,其中1人死亡的案例。

据“佛山疾控”,蟾蜍俗称“癞蛤蟆”,两栖动物,皮上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蟾蜍表面腺体和耳后腺分泌白色浆液含有多种活性成分 ,包括蟾毒配基、 蟾蜍毒素、 蟾毒色胺类等。蟾蜍毒素和蟾蜍配基毒素,它能影响心肌,引起心律失常而致死亡;儿茶酚胺类化合物,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吲哚烷基胺类化合物,可引起幻觉。

蟾蜍的毒素主要分布在皮肤、耳后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其蝌蚪及卵都含有毒素。

蟾蜍中毒多数是因为吃了污染蟾毒的蟾肉或服用过量的蟾蜍汤引起。中毒症状可表现为剧烈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嗜睡、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口唇及四肢麻木、膝反射迟钝或消失等,少数患者会出现剥脱性皮炎,如果蟾毒误入眼内,可引起眼睛红肿,甚至失明。

蟾蜍中毒后如何处理

1.自救

服用蟾蜍后发生蟾蜍中毒症状,可先自行催吐,如用筷子压迫舌根促使呕吐,以减少胃肠道的吸收,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2.医院救治

催吐洗胃、对症处理、血液净化治疗。其中血液净化治疗是目前临床上一种非常有效的净化治疗手段,尤其是在毒物及药物中毒方面,是临床抢救危重中毒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可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

除了蟾蜍外,这些常见动植物都有毒性:

河豚鱼,因其含有河豚毒素,食用后易因中毒而导致神经麻痹,进而发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全身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因心跳、呼吸停止而危及生命。河豚毒素潜伏期一般为0.5~3小时,目前尚无特效的解毒药和治疗方法。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等。织纹螺含有河豚毒素,每年春夏季毒性更大,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

铜铸蟹,又称铜铸熟若蟹,头胸甲壳呈横卵圆形,背部隆起分区明显,表面光滑。全身表面呈青绿至紫褐色,其间有白色,褐色与青橙色的不规则花纹,形成特殊的斑驳色彩。甲长约5公分、宽约10公分。